火樹銀花燈如晝,喜氣洋洋鬧元宵。元宵節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。
俗話說“正月十五鬧元宵”,按照老開封人的傳統,元宵節是除春節以外最熱鬧的一個節日。
華美綻放的創意彩燈、熱鬧祥和的節日氛圍、異彩紛呈的民俗活動……近年來,開封這座宋韻流淌的千年古城,不斷挖掘整合優秀傳統文化資源,圍繞節日精心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,讓元宵節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汴梁大地煥發新活力。
如果說春節是一臺全民狂歡的民俗大戲,元宵節就是這臺大戲的壓軸之作。元宵節的熱鬧,將為春節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。
這幾天,很多市民驚喜地發現,開封的主次干道和各大景區都亮起了絢爛的燈光,喜慶的大紅燈籠和造型別致的花燈,昭示著元宵節的到來。市民在休閑之余出門觀賞花燈,喜迎佳節。
作為歷史文化悠久的八朝古都,我市滿懷對傳承弘揚優秀文化的情懷和擔當,結合宋文化打造出獨具特色的上元燈會等文旅項目,極大地豐富了節日內涵,為市民、游客提供了更多過節選擇,讓“宋韻開封”品牌更加出彩。
農歷正月十五,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。元宵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,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。那么,為何把這天稱為元宵節?
再有幾天,是癸卯兔年的元宵節。古時,人們把正月稱為元月,又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農歷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,也被稱為元節、元夕、元夜。后來,因有觀燈習俗,故又稱燈節。古代人過元宵節少不了賞花燈、猜燈謎、吃元宵,不少地方還有舞獅子、踩高蹺、扭秧歌等傳統習俗?!罢率弭[元宵”,寄托著中國人對家庭團圓、生活美滿的期盼。
元宵節究竟起源于何時,至今尚無定論。但是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節的影子。漢武帝時期,長安城里四處傳唱“長安在劫,火焚帝闕,十五天火,焰紅宵夜”。這首童謠,弄得人心惶惶。迷信的漢武帝找來東方朔問話。東方朔解釋,童謠是說火神君會在農歷正月十五那晚火燒長安。大驚失色的漢武帝忙問如何是好,東方朔給出的解決方案,一是用湯圓祭祀火神君,二是農歷正月十五夜點燈籠、放焰火、準許宮女高舉燈籠到大街上游玩。農歷正月十五晚上,漢武帝登上最高的城樓,看到長安城燈火通明、火樹銀花、人來人往的太平景象,心里非常激動。第二天,他便頒布諭旨,要求民眾每年農歷正月十五都要做湯圓、點燈籠、放焰火,以此慶賀太平。
慢慢地,農歷正月十五就成了一個節日。東漢時期,佛教傳入中國。漢明帝信佛,聽說佛教有農歷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、點燈敬佛的做法,為弘揚佛法,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掛燈。這也是“燃燈禮佛”故事的由來。
中國不少節日有賞燈活動,但以元宵節最為著名。作為春節這場大戲的壓軸,元宵節突出一個“鬧”字,更接近“狂歡節”的情緒釋放日,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。元宵節強調萬民同樂,大家一起賞圓月、看花燈、放鞭炮,展現的是一幅“火樹銀花不夜天”的風俗畫卷。元宵節張燈一般從農歷正月十三“上燈”開始,農歷正月十四為“試燈”,農歷正月十五為“正燈”,農歷正月十八為“落燈”。
唐代之后,元宵節的賞燈活動更加流行,皇宮里、街道上處處掛燈,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、燈樓和燈樹。唐朝詩人盧照鄰曾在《十五夜觀燈》中這樣描述元宵節賞燈的盛況:“接漢疑星落,依樓似月懸?!闭f起元宵佳節賞燈,就不得不提宋代著名文人辛棄疾所寫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:“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……”寥寥數筆,農歷正月十五晚上滿城燈火、盡情狂歡的景象便躍然紙上。
在古代,元宵節也有“情人節”的影子。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禮教森嚴,未婚女性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,但是元宵節這天,這些平時“大門不出、二門不邁”的未婚女子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走出家門去看燈,也多了與心儀男子邂逅的機會。元宵節是當時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,因此堪稱中國人的“情人節”。
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,詩詞是重要載體,關于元宵節的詩詞不勝枚舉。從中國歷代詩詞中,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情調。如歐陽修的《生查子·元夕》云:“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。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?!痹谶@一方面,辛棄疾的《青玉案》寫得更為傳神和動人: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?!边@些詞句描繪出元宵夜的良辰美景和男女心境,成為歌詠愛情的經典之作。
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,元宵節作為“狂歡節”“情人節”的特質在城市中慢慢消逝,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對婚姻幸福、家庭美滿的熱切期待卻沒有改變。
1000多年前,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,定都開封。在北宋政治、經濟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,這一時期的節日也更豐富多彩。
那么,北宋時期的元宵節有多熱鬧呢?
《宋史·禮志》記載:“自唐以后,常于正月望夜,開坊市燃燈。宋因之,上元前后各一日,城中張燈,大內正門結彩為山樓影燈,起露臺,教坊陳百戲?!边@一時期的元宵節,已經是一個很盛大的節日,上自皇親國戚,下至黎民百姓,都很重視這個節日。在都城開封,人們會通宵達旦地慶賀,就連皇帝也會親自登上宣德樓觀燈賜酒,與民同樂。
宋太宗淳化元年,廢止中元節和下元節張燈的習俗,唯獨保留了上元節張燈的習俗并流傳至今。北宋中期,官方把元宵節作為法定假日放假3天,以便官民同樂。到了北宋末年,為了辦好燈展,從頭一年的農歷臘月十五,先在景龍門一帶進行預展,名曰“預賞”。
元宵節的節期與慶典活動,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的。就節期長短而言,漢代1天,唐代為3天,宋代則長達5天,明代更是自農歷正月初八點燈,一直到農歷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,整整10天。
在開封,元宵節的重頭戲是燈展,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在北宋時發展到極致。蘇東坡有詩云:“燈火家家有,笙歌處處樓?!碑敃r的開封,也會舉行一些傳統的文娛活動表演,使得燈展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同歡的歡樂海洋。
千百年來,元宵節歷來深受開封人民的重視。明清以后,開封元宵燈會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水平。民間對元宵燈會依舊保持著熱情,因此民間制燈行業較為繁盛。開封制燈藝人和作坊代代相傳,在制作工藝、材料及花燈內容題材上逐步發展與創新。
在元宵節期間,除了觀燈、吃元宵、猜燈謎外,開封民間會舉行舞龍、舞獅、踩高蹺、扭秧歌、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,人們習慣將元宵節期間的一系列娛樂活動統稱為“鬧元宵”。
“燈籠會,燈籠會,燈籠滅了回家睡?!鄙鲜兰o50年代以來,開封曾舉辦過多次燈展,一次比一次規模大,內容不斷翻新,大相國寺、龍亭公園、禹王臺公園、汴京公園等景點幾乎年年舉辦。1959年和1964年,開封曾舉辦過全市性的大型燈展。1985年還舉辦了第三屆元宵燈展,其宏大的規模至今仍被老百姓津津樂道,此次燈展共展出花燈1154組。這次燈會之后,開封的元宵燈會精彩紛呈,但燈展地點逐漸轉移到公園里。開封元宵燈會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,規模愈發龐大,種類繁多,設計新穎獨特。
在46歲的市民陳秋燕的記憶中,小時候過元宵節的快樂,除了能吃到甜到心里的元宵之外,就是跟著父母去街上看燈。大街上各式各樣新穎別致的花燈,加上熙來攘往的賞燈人,是她對元宵節美好的回憶。
在開封,元宵節除了觀燈游藝之外,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。很多開封家庭在元宵節還保留著這樣一個傳統:農歷正月十五吃餃子,農歷正月十六吃元宵。所謂“十五扁十六圓,扁扁圓圓又一年”。 開封人過年必吃餃子,一是因為餃子形如元寶,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“招財進寶”之意;二是餃子有餡,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,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。比如大年三十晚上子時吃餃子,取“更歲交子”之意,“子”為“子時”,“交”與“餃”諧音,有“喜慶團圓”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。元宵節吃餃子,當然取的也是賀歲之意。
元宵傳說起源于春秋末期,宋代稱為圓子、團子。開封文化獎章獲得者、開封市餐飲行業協會高級顧問孫潤田告訴記者,宋代周必大的《平園續稿》中記有“元宵煮浮圓子”之文?!稏|京夢華錄》中記載,“京城中圓子等各種食品紛紛上市,密密地擺放,準備宮中隨時索要?!眻A子又稱為“湯圓”,漂在碗里,像一輪明月掛在天際,象征天上月圓、碗里湯圓、家人團圓。除元宵外,宋人元宵節還吃“宵夜果子”“下酒果子”等食品。
開封人不論是吃餃子還是吃元宵,都是帶有團團圓圓、美滿幸福的寓意,冀望新的一年諸事皆順、和和美美。
文化是開封發展的優勢和潛力,也是開封勇做全省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的重要支撐。如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?我市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,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,做大做強開封文化尤其是宋文化,并將其打造成品牌,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。
2015年,在龍亭公園成功舉辦10屆燈會的基礎上,我市將燈會轉型升級,打造國家級品牌節慶活動——大宋上元燈會,并首次嘗試聯合多個景區共同推出。于是,綿延千年的開封元宵燈會再次大放異彩,受到全國游客矚目。
隨著我市在文化領域的深耕細作,大宋上元燈會的品牌效應逐年增強。2016年,大宋上元燈會把民俗文化和彩燈文化融為一體,再次譜寫“燈火輝煌耀九天,流光溢彩汴梁城”的華章,再現大宋上元夜盛景。2018年,數千只由我市學生群體制作的宋文化特色突出、創意獨特、設計新穎的手工燈籠亮相,在彰顯大宋上元燈會地域特色的同時,極大地傳播了傳統花燈文化,讓大家眼前一亮。這一年,清明上河園首屆國際燈籠節精彩亮相,在突出年文化特色的同時,彰顯出濃濃的國際范兒。2020年,大宋上元燈會將宋代宮廷文化、歷史典故、歷史名人等宋文化深度挖掘,把民俗文化和彩燈文化融為一體,不僅視覺沖擊力更強,形式也更加豐富獨特。
2021年元宵佳節,河南衛視元宵奇妙夜重磅推出,嬌憨可愛的“唐宮小姐姐”穿越進千年名畫《清明上河圖》,虹橋、聽雨橋、丹臺宮、景龍湖……清明上河園景區在元宵奇妙夜的精彩亮相,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盛宴。而在960文化創意產業園門前,御輦花車在“瑞雪”中巡游表演,表達了開封人民對新春幸福的期盼,引得無數游客競相打卡。在安遠門上演的“大宋中國年·城墻燈光秀”精美絕倫,融合古今藝術,呈現極致視覺盛宴。
特別是近年,我市通過主打“宋文化”牌,結合考古發掘、歷史研究、成果闡釋、遺產保護、項目開發、景區建設、文藝創作,讓宋文化走向世界,讓全世界“宋粉”走進開封,讓宋“潮”美學融入市民生活。以元宵節為例,我市還原優秀民俗傳統,弘揚創新節日文化,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到可觸摸、可親近、能體驗、能參與的各類文化旅游活動之中,讓文化內涵展示更加多姿多彩、文化特色更具傳統韻味、文化形式更具時代魅力,一系列富有開封風格、開封符號、開封底蘊的文化活動令人目不暇接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。元宵佳節,整座古城火樹銀花、璀璨奪目。走進我市各大景區,燈籠高懸、流光溢彩,共同點亮大宋不夜城。
春節假期,我市各大景區舉辦的民俗活動備受市民游客歡迎,高臺花鼓、水上舞獅、舞龍、打鐵花、迎春聯歡大巡游等各種民俗活動年味十足。今年春節假期和元宵節期間,清明上河園、萬歲山·大宋武俠城、中國翰園碑林、龍亭景區、開封城墻景區以及960文化創意產業園以萬盞花燈點亮大宋不夜城。尤其是大宋國際上元燈會·第六屆國際燈籠展燈火璀璨,不僅在春節假期,也將在元宵節期間為全國各地的游客奉上一場傳統的、熱鬧的視覺盛宴。今年的燈會將宋代宮廷文化、宋代歷史典故、宋代文化名人及春節、上元節民俗活動相融合,彰顯不同風格、不同元素的宋文化張力,不僅視覺效果絢麗多姿,表現形式也豐富新穎。
春節以來,“開封夜景”“開封火了”等詞條頻頻亮相網絡熱搜。不僅中央級媒體頻頻聚焦開封,八方游客更是用腳步來證明了開封的魅力。這個假期,我市接待國內旅游出游714.16萬人次,接待量創歷史同期最高。河南省春節假期接待游客量前五名的景區中,開封獨占兩席。
古城開封用開放包容的胸懷、充滿誘惑的美景美食、完備的節日保障及溫暖的志愿服務,為開封人民及來汴游客提供了一個年味十足、儀式感滿滿的佳節。同時,古城開封獲得更多游客及市民的贊譽,如詩如畫的開封不僅在開封人的“朋友圈”里綻放光彩,還在全國更多游客的手機里呈刷屏之勢。
今后,開封將進一步活化歷史文化資源,堅持國際化視野,創新表達形式、豐富展示載體,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,讓“宋韻開封”品牌更加出彩。